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陳毓容 中醫師
2016 年的 1/24,罕見的北極震盪造成的全台急凍,在個位數的溫度下,除了去追雪以外,你還可以做什麼?
我們北上不追雪,我們追的是《新思惟論壇:從專業到創業》。
超過 200 人齊聚一堂,聽 11 位講者分享他們從專業到創業的心路歷程,非常精彩,絕對不輸給陽明山上的白雪啊!
PART I:如果你的專業,在現行制度下無法創業?
這一部分是由蘇一峰醫師與廖浩欽醫師主講。一位胸腔科醫師、一位中醫科醫師,這樣的專業可以創出什麼業?
- 蘇一峰醫師
儘管是在醫院,蘇一峰醫師從 R2 就開始他顯赫的得獎與研究經歷,同時身為「住院醫師微電影招生的創始者」(這招微電影是逼死誰……)與蘋果醫藥專欄作家,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就算在醫院的制度下,還是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專業;鼓勵我們向「腫瘤細胞」學習,用多元化的發展,向四面八方擴展觸角。
雖然周遭總是有看衰你的 1% 人,不過可以採用「地方包圍中央策略」來作戰,讓其他的 99% 認同你的人來見證並說服那 1%,到最後,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專業要找你。當然,成功不是偶然,成功 1 次人家會等著看你下次失敗,但是「不小心」成功 10 次就沒有人會說你是運氣好。保持自己要做好做滿的態度,離成功就更近了。
- 廖浩欽醫師
而這次論壇一開始報名的主因,就是因為看到講者名單裡有玉衡中醫診所院長:廖浩欽醫師。原本對於玉衡乾癬醫療聯盟不了解,仔細開始搜尋相關網站資料後,才了解廖醫師的背景也是中西醫師,從西醫骨科轉中醫,從減重轉到乾癬,從健保做到自費,從台灣放眼全世界。
他的演講中,從數鈔機開始,以數鈔機結束。雖然談錢很俗氣,但是,正是因為有明確的目標:「要賺錢」,這才讓廖醫師不斷進化,看到原本的專業在市場沒有競爭力,就不斷鞭策自己專換跑道,甚至為了研發藥膏,直接考進研究所研究外用製劑,接下來就是努力不懈的改進配方,在臨床治療上成果驚人。從訂單的銷路地點包括阿根挺,就知道這個藥物已經打進世界市場了。
會後與廖醫師請教,總結我認為很重要的三點:
- 話術:這裡不是說把死的講成活的,或是指鹿為馬這種黑白不分的唬爛招數,而是「醫師親自做衛教」。醫師說比護士說更重要,大家都開同樣的藥物,但是有好好認真的衛教,病人的配合度提高,病程就是進步的比較快。
- 專注特定領域出發做研究:不要想當通包醫,全部的病都看得好治得好,並不容易,鼓勵大家要專注在特定領域來傾全力發展,例如「皮膚病」就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等等,如果其他醫師再不加把勁,廖醫師要再度吃掉異位性皮膚炎這一塊大餅了。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找方向、找靈感,演講中,廖醫師也提到多看電影,「電影就是未來的縮影」!
- 不要怕被模仿,要放眼世界:如果有更多人一起來使用中藥治病,一起促進大家的健康,何樂而不為?也不要只看到自己所在的醫療院所的就醫群眾,例如:「乾癬」是全世界的病,你做得好,全世界都會來找你。
廖醫師進一步說明,除了專注在網路平台的廣告宣傳、報章雜誌的曝光度,YouTube 也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配合英文字幕的影片上架後,很多國外的患者就會自己找到台灣來!

專業的摟錢!
PART II:你有其他興趣,該如何準備與經營?
這一部分是由劉育志醫師與楊斯棓醫師主講。一個是外科醫師轉行當作家,一個是家醫科醫師轉行當講師。
- 楊斯棓醫師
這次楊斯棓醫師在演講前一週公告他要閉門練功一週,當時我猜想是為了準備演講。而今天一開場,楊醫師就表明買了任天堂在打遊戲(火之鳥),苦練五天?!
他用破關後的拼圖開場,以拼上最後一塊當結尾,苦心收集的這些畫面,讓我可以更具體的體會到,要成為一個專業的講師,就是不斷的努力好去拼出這一片夢想之圖,累積實力好將一塊塊核心能力的拼圖收集起來!
整理楊醫師演講的重點:
- 努力:雜書豪飲、上課全勤、國外取經。
- 準備:筆耕雨讀、跨界聽講、精讀心得。
- 覺悟:堂口理論、互為葉問、開門關門。
每一次聽楊醫師的演講都充滿期待,期待看楊醫師用不同的運課手法來闡述他的觀點。每一場都有驚喜,每一場都有新梗,這樣不斷進化的態度讓我相當佩服。
- 劉育志醫師
劉育志醫師的網路著作相當有名,第一次見到本人聽他演講,可以感受到他遣詞用字的精準與犀利。
劉醫師用一連串的問句架構整場演講,將當年從醫療出走轉職當作家時遇到問題一一拋出,再細細闡釋他的心路歷程。演講內容中很有體會的幾個部分:
- 不眠不休、至死方休的醫師生涯,其實我們除了「至死方休」,還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當醫師。每個病人苦口婆心的衛教,病人記得的有多少,但是一篇好的網路衛教文或圖,卻可以讓影響力更廣更遠。
- 不當醫師,就是放棄專業?不是的,從來沒有一塊磚是多餘的,所有的經歷都是在成就未來的蛻變!
- 我們常常以為牙一咬拿到「專業」就海闊天空了,但是其實「專業」常常是一個牢籠,舒適圈也不見得舒適,只是習慣而已。
- 轉行會不會沒飯吃?其實,害怕的只是自己的心魔。面對的是恐怖箱,還是禮物盒?就在一念之間。
自己現在沒有轉換跑道的計劃,但是還是想借用劉醫師一張光譜圖的概念來作為前面兩個主題的註解,也許從來都不需要去區分我是在專業還是在創業,做出自己的特色就是在專業中創業啊!
PART III:創業並不浪漫,以下是實際困難。
這一部分則是由,「Teascovery 發現茶」共同創辦人陳翊榮、「Juice Clinic 鮮果診所」創辦人曾宣靈、「昕園農場」管理員張子誼與林宏燦夫妻,擔綱演出,以自身的經驗來說明創業的重重煎熬。
令人驚訝的是,陳翊榮與曾宣靈都是有「醫學」的背景,不論是醫學系大四就轉經濟系,還是念畢業後當了一年醫師,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發現了自己的使命,一步一腳印地去完成。拋開一般世俗對醫生這行業的光環,專心致力於經營自己的品牌。
- 陳翊榮執行長
陳翊榮執行長一開場就提出「你的價值主張是什麼?」你想要用你的工作換到什麼?公平、正義?金錢?還是健康快樂?
用這樣的出發點開始介紹冷泡茶的產品催生過程,由 logo 開始說明,一路從產品發想、原型製作、利用訪談來收集市場期待、改善氨基酸溶出率、特約早餐店銷售,再到茶飲盲測、容器材質選擇、設計行銷等等,讓我們得以一窺產品的開發流程,並且能瞭解產品背後的用心與意義。
最後的行銷設計部分我印象很深刻,定義一個產品的場景、價值很重要,這也是行銷可以成功的一個重要關鍵。我很喜歡演講最後的一句話:「人們買的不是產品,他們買的是更好的自己」。這句 slogan 有火星爺爺說的懸崖,還有 call to action 的力量!
- 曾宣靈創辦人
曾宣靈創辦人的鮮果診所與醫師背景,都很具有話題性,非常吸引目光的組合。
原來他從小就發現自己很想要創業開店,而這樣的影響來自於家族背景,他的外公開設了台南第一家餐廳,他從小就跟著外公嚐遍餐廳美食,也默默在他心裡種下了開店的種子。
儘管一路念完醫學系,在台北當醫生了,這顆種子卻也同時發芽,畢業後做完一年醫師就回家鄉台南開店。從美國密西西比交換學生時,在大熱天下嚐到美味果汁引發的靈感開始,開設果汁店就成為他的目標。
初期開店的所有大小事情都是自己一手包辦,從地址、裝潢、原物料、做果汁、外送等等,一步步踏出自己的夢想!
直到現在已經有僱用員工,仍是每天親自上市場挑選水果,配合進貨量、果汁的製程考量等來安排當日的純果汁產品(不加糖!),也正因為如此,而能維持一定的好口碑。
- 張子誼 / 林宏燦
接下來,農夫農婦組合在今天的演講中,把他們血淋淋的故事都搬上檯面,直接攤開在眼前告訴大家:「務農一點也不浪漫」。
大部份的人(包括我)可能都被近年的新聞媒體洗腦,把「年輕農夫=放棄高薪回鄉務農」當作浪漫勵志故事。
事實上,張子誼把她從嫁入農家,從素人變成農婦後,在務農上的種種失誤與現金虧損直接呈現,幾乎可以上 30 次「新思惟工作坊」!他們也坦承不諱言,沒有來自長輩的天使資金(白話就是「靠爸」)接濟,不可能撐到現在。
然而歷經許多挫折,農婦挺直腰桿繼續前進,除了務農,繼續上課進修提升自我的實力,結合過去工作經驗與現職,全力發展農產品行銷,她的番茄台灣賣一賣也賣到香港去了,PTT 合購多達百盒,網路名人也來找她買!
林宏燦把資金的花費一一逐條列出,拿出數字戳破大家對務農的夢幻泡泡,「不是看了 AV 就可以當男優」堪稱今日最經典的名句,想要投入農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態!如果決心要投入,那麼「多看多聽多問」絕對是不二法門。

如果把這次損失的金錢換算成上幾次「新思惟工作坊」…竟然可以上 20 次!
PART IV:理想與現實,能夠兼顧嗎?
最後的議題由 486 大丈夫周記主人陳延昶、麻葉餐飲集團執行長魏幸怡、蔡依橙校長開講。
- 陳延昶 (486)
從大學就聽聞 486 團購非常專業,因此也非常期待可以聽到 486 的演講,雖然他今日沒有出席,但是預錄的影片也是讓人收穫很多。
別人創業成功或是不成功的故事都會讓人很有啟發,但是要思考「成功的經驗是否可以複製?」
486 先生在網路上發跡,他從攝影論壇、做到婚友社、團購網到餐廳都有涉獵,其中團購的產品,內容相當多元,連我與先生在購買家電用品前,都會先參考他的部落格文章!
486 先生提出自己成功的要素:經營忠誠的粉絲、提前發現市場商機、善用自媒體。
其中,我認為早一步嗅出商機是非常厲害的,他對於淨水器、空氣清新機的團購都是在一般大眾關注之前幾年就開始起跑了,這樣的敏銳度非常驚人,讓粉絲更能死忠的跟著他的腳步取得最新的產品資訊。
另外,我會開始上 486 的團購網誌,真的就是因為想要買家電用品,他怎麼都會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具呢?原來他挖掘團購商品的方法之一,就是從婆婆媽媽的角度來發現生活上需要的家事幫手!甚至粉絲留言提出的需求,都是他找尋商品的考量要素。
我認為這樣的出發點非常重要,現在醫界流行的一站式服務(有如OO病中心)就是從病人的視角切入,規劃貼近病患需求的就醫環境。
- 魏幸怡執行長
麻葉餐飲集團的魏姐,用著輕柔卻堅定的語氣開場,開宗明義就說過去曾經開過 19 家店,燒掉的錢高達一億!是什麼信念讓她可以義無反顧繼續前進?
就是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吧!「至少在自己想走的路上」。當年她辭去輕鬆又高薪的洋酒業務工作,就是想要開一家自己的店。
沒想到這一條路這麼艱辛,要面對與先生的爭執、面對賄賂與黑道、面對政府法規的變更而重新裝潢等等,資金規劃、人才培養、專業累積都是一道道魔王級的關卡。
儘管如此,她也分享了在創業路上的一些溫馨故事,「血癌小朋友的義大利麵」故事相當感人,儘管創業辛苦,但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美好,總是讓人在披荊斬棘的路上增添了一些力量,繼續前進。
話說回來,創業開店前應該要想清楚的事情真的很多,就算想好了、有心理準備了,面對開店後眼前的一次次挫敗,又挺不挺得下來呢?
魏姐提醒我們,時時反問自己:「回頭檢視人生時,你會不會後悔?」不後悔,就又能繼續戴著頭盔往前衝了。
- 蔡依橙校長
蔡校長的壓軸演說,真是一針見血、鞭辟入裡。
蔡校長精闢的分析身為醫療人的理想與現實差距,讓我對於醫界環境的了解又更深入許多,也才重新去思考一些議題,包括資本社會下的醫療發展、醫療的政治控制等。
很多時候我們在醫療體系裡懷抱理想,遇到瓶頸卻又裹足不前,不小心就淪落到怨天尤人卻也莫可奈何的狀態,看到蔡校長積極研究法規裡醫院的定義、影像儀器採購的規定等等,才驚覺自己的等級實在太低,根本就談不上理想實現。
引用蔡校長的開場白:「用嘴巴去講理想,然後去要求別人,那對理想是一種褻瀆。把理想放在心裡,然後去做出來,才是榮耀!」這一段話應該可以貫串今天論壇的核心思想。

新加坡的百貨商場中,竟然可以看到獨立的心臟、中風、癌症中心,內含影像檢查設備!
一句話總結
今天的講者,都是一一走在實踐理想的路上啊!我們還在觀望什麼呢?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