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1 / 30

用理想要求自己,從現實尋找光亮。

 

作者:奇美醫院 復健科 黃景燦 醫師

 

 

01_innovarad_huang_ct_PROS_20160124_137

 

 

每年的新思惟年度演講都是很棒的機會(仁編按:去年黃醫師來參加的,是《新思惟論壇:跨界》),一方面可以檢視自己過去一年來,到底成長和進步了多少;一方面可以從許多強者的心得分享中,更堅定自我向前的想法。

 

 

優雅開場

 

蔡校長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告訴我們,這是個網路和電腦的時代,這也是我們跟過去人最大的差別,即便沒有過多資源,我們也可以從無到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蔡校長的經典名言「機會之門不會告訴你要準備哪些技能,等到機會來了才會發現要的是什麼」、「機會常常都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都為接下來每一個用心準備自己的講者,做了最好的開場。

 

 

醫師的兩條道路,要選哪一條?

 

 

01_innovarad_PPT_huang_ct_20160119

 

 

一開始上場的蘇一峰醫師和廖浩欽院長正好代表了大多數醫師的兩種選擇,一位是留在醫學中心用研究打造個人品牌,一位是在診所做別人不會做的,並且扎扎實實賺進新台幣。

 

聽到蘇醫師說「面對多元化的最大困難,是你準備好被批評了嗎?」我想應該是每個有在破壞創新的年輕醫師都會點頭認同的吧!蘇醫師的分享「不要為了 1% 放棄 99%」、「1 次成功人家會說你是運氣好,那你就成功 10 次!」都讓人不禁會鼓掌喝采!

 

廖院長直接用數鈔機做為演講的一部分,絕對是最強建立權威的開場方式,他說「劣幣一定會驅逐良幣,要不然就不叫做劣幣」、「獨立才是興趣的起點」,聽著他述說一路上的蛻變,從減重做到乾癬,到現在也已經開始尋找下一個特色,真是另人佩服他持續改變,永不停止追尋的態度。

 

 

轉職人生,自己應做的準備?

 

楊斯棓醫師和劉育志醫師則是醫師轉職的經典代表。雖然年代沒趕上火鳥梗,但每次聽楊醫師演講真的都很享受,他問「樂透中了多少你會放棄現在的工作?」讓人思考到底工作對自己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他說「人總是會擔心其他人的問題」則一語戳破,我們其實無須因為外人的擔心而影響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

 

劉育志醫師的演講也是每次都會直戳人心底,他說「舒適圈其實常常不太舒適,只是安全!」真的是一語中的。他也說「別讓別人反對的意見,成為自己放棄的藉口!」讓人反思,很多時候其實不是環境放棄了自己,而是我們自己放棄了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如他所說的,「人生沒有一塊磚是多餘的」,繼續多方努力、多元嘗試。

 

 

對自己的理想有多堅持?

 

在陳翊榮和曾宣靈的演講中我聽到共同的核心價值,是他們都有自己相信的理念及對事物的堅持,可能是對茶葉和果汁品質的要求,可能是對一個天然味道的堅持,也都在看起來明明是殺紅眼的紅海中,成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品牌價值。聽他們分享一步步將自己的「理想」化為「實際」的過程,也讓人理解到每個成功的品牌背後,都是有很多需要嚐試累積失敗再茁壯的過程。

 

張子誼和林宏燦在日前的新思惟 x 雲嘉也登場過,不得不說,新思惟真的是會讓人無限追求成長的園地。兩個人的演講都比之前的更為動人,張子誼用自己的失敗做為例子,說明即便我們有一股熱情,事前仍要做好不管是資金或是人力的規劃,林宏燦用數字明確告訴我們務農其實沒有媒體上講得那麼浪漫,兩者都讓我們對返鄉務農這件好像很潮的事情,有了更正確的想像。

 

 

自己準備好割捨嗜好了沒?

 

本來聽到 486 大哥不會到現場演講著實是滿失望的,畢竟能聽到他現場演講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但在他類似聊天不用簡報的錄影當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不自我設限,並且持續用心去觀察發現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需求,這點是我們醫師也可以一樣持續精進的。

 

魏幸怡執行長的演講真的是讓人激賞,她先用了好多撇步帶動坐了一整天的觀眾跟她進到同一個頻率,再開始緩緩述說她目前加起來總共燒掉超過一億台幣的人生(太驚人了!)。她說「你究竟是還『想』上班,或是還『得』上班呢?」,明確地給了我們創業的六個注意事項,都讓人深省,自己到底做好割捨嗜好的準備了嗎?

 

血癌小朋友的故事也讓人不禁鼻酸,一樣的故事在醫療系統也是常常在發生,我們也一樣會因為病患或家屬的一小句感謝而繼續燃燒熱情下去,這點我想不論行業為何,「能夠幫別人完成夢想,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通往理想的道路,自己鋪好了嗎?

 

蔡校長用理想和現實兩者並列,我想一開始的那句「以為自己做到世界專業,後來才發現台灣醫療系統跟不上!」大概會讓在場的每位同學都心有戚戚焉,他用數字和法律告訴我們,他已經幫我們研究完某些對醫療系統的美好幻想,是不切實際的。

 

我最喜歡蔡校長說的「理想是要去做的,出一張嘴是對理想的最大褻瀆!」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一大堆理想,看著美國人歐洲人怎麼樣怎麼樣,卻忘了思考一樣的玩法在台灣是否可以生存。蔡校長一方面用自我的實例去證明熱情是可以被激發的,另一方面又用冷靜的現實去澆你一盆冷水,要你想想現實是否能順利鋪成通往理想的道路。

 

 

用理想要求自己,從現實尋找光亮。

 

每次的新思惟活動,都讓人像是充飽電的電池一樣,更加確認自己的核心價值,也讓人冷靜思考理想和現實中的差距,最重要的,還是讓人永遠不要忘記人生只有這麼一次,要不要做出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和個人品牌也是一念之間。今年連醫學系大三同學都出現了,我想,大概現場沒有其他人可以說自己還年輕、時間還很多吧!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