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1 / 8

[課前問答] 返鄉務農,並非浪漫的事。

 

作者:張子誼林宏燦(昕園農場)

 

 

07

 

 

問:如果我想轉職當個(兼職)農夫,有什麼方法可以提早學習準備,或是更快速的認清這個職業呢?(病理科住院醫師)

 

答:

 

(張子誼)

先交朋友,跟著一天甚至一週一個月從旁觀察工作現場的生態,甚至充當實作的小助手。農婦務農之前在營造業,行銷公關背景的女性要進入以男性為主的營造業是非常吃力,我當時的大老闆把我放生(誤)安排到不同部門見習,從業務品管實驗室到工地現場,放生了 9 個多月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工地現場最高去到海拔 2500 公尺,最低去到地下室 5 樓,這是我在營造業從零開始的經驗。

 

(林宏燦)
我認為,從醫學轉換到農業,在知識上並不難,比起人體的生理學,植物的生理學相較單純許多。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先釐清自己的動機與條件:你是否有地?你是打算走生產獲利路線,還是休閒路線?若是後者,沒有經濟壓力,那怎麼玩都無所謂。

 

但如果你想靠這一行謀生,那麼農業就像製造業一樣,要面臨的是血淋淋的競爭。成本、良率、效率,甚至是物流金流、個人品牌、客戶服務等,要克服天候因素、要面對同品項的擠壓,不同品項的對打,甚至還要面臨國際競爭。

 

農業有許多種路線可選擇,有賺錢也有賠錢的,在我的認知裡,要跨進來並不困難,前提是你要清楚你想要的是什麼。但如果真的沒什麼概念,那或許,找個人帶你到產地走一走,從露天到設施,從雜糧到蘭花,如同醫師的培訓過程一樣,每一科都要學,最後再來挑一樣你擅長的。

 

非常歡迎對農業有興趣的校友來農場參觀,來體驗媒體口中的返鄉務農的真實面。
 

 

問:經營農場過程中,最令人感到挫折的,是關於那方面的問題呢?曾經尋求哪些管道協助解決困難?(診所醫師)(醫材品保專員)

 

答:

 

(張子誼)
今年夏天種植洋桔梗,夜盜蟲大爆發密度高到連專家都搖頭,因為我的病蟲害知識薄弱誤判處理的時間點,那一刻我有認真思考「啊真的還要繼續務農嗎?」

 

後來在臉書上也跟不同產業的前輩討論職涯規劃,有前輩熟悉我的狀況,講了重話,「讓你再努力 3 年,你也種不贏嘉義農專的,因為起跑點就不一樣,你應該去做你擅長的事情」沒錯,他講的是事實,真相總是殘酷 XD

 

同一個時間點,在臉書看到謝文憲憲哥聊職涯規劃,刺激我思考自己還有砍掉重練的本錢嗎?對一位 36 歲的媽媽來說,時間和體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後來我把重心放在發展核心能力「行銷公關」,一個產業需要各色人來支撐,農業也需要行銷人,而我的行銷背景跟 3 年的務農經驗就是我的籌碼。

 

(林宏燦)
經營過程中最大的問題,追根究底還是在於政策面的膚淺。產業的發展靠的是資金投入與技術提升,在台灣兩者都沒有,更糟糕的就是當權者以「社會福利」的心態在對待農業的產業發展,如同健保 DRG 一樣,一套殘破的遊戲制度,搞到最後就是大家都玩不下去。
 
至於如何解決,對我而言,來上新思惟的課,優化自我的表達技巧,並且善用自己的見聞、知識和文筆,積極地向媒體投書,利用網路來發聲,也許在哪個時間點,我能親手去改善制度面的問題。

 

 

問:開始創業的時候,如果遲遲沒有成果 / 面臨經濟壓力,可能會影響到婚姻或家庭的關係(夫妻或父母),請問講者可以分享類似心路歷程嗎?用甚麼說服自己和家人(需要靠自己活下去的人)繼續走這條路?因為我想良好的支持系統也是創業的一大關鍵。(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

 

(張子誼)
我想你很愛你的家人,創業的美夢只適合講給自己聽,找專業人士協助規劃完整的財務風險計劃,讓家人安心創業後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先降低家人的疑慮和擔心,再來和他們談你的創業夢想。除了經濟因素,有些家人卡關的地方是職業類別(頭銜),因為有人就是篤信大公司的招牌響亮,或是某些職業的社會地位比較高(比方說公務員 > 務農),這很難改變,只能說財務風險先處理,這個部份要看個別狀況再討論了。

 

(林宏燦)
投入設施農業前三年,面對七位數的投資貸款,多數的開銷都還是靠家裡在支援。任何創業初期,所謂的 EPS(每股盈餘)由負翻正都要一段時間。因此,如果手頭能支用的現金不夠多,那麼良好的支持系統,特別是在金流上的支持真的是創業的一大關鍵。加上本人相當不務正業,搞活動、搞選舉、搞翻譯,真正算起來,本人一年中待在田裡的時間應該不到一半。能讓我這樣不務正業,南北奔跑,最終的原因還是因為我比較幸運,老北老木還禁得起我這樣揮霍。

 

 

問:創業已經三年,但農業已有許多優秀前輩卡位,若想在市場中突顯自己的品牌,應從何處著手?若創的行業原本就已經有先進者,後進者如何創造出差異與優勢?(溫室農婦)(人壽行銷專員)

 

答:

 

(張子誼)
首先釐清兩件事,經營品牌的目的是什麼?你是要經營「個人品牌」還是「企業品牌」?

 

其實我在剛入行的時候有花一筆錢,設計農場的企業識別,但後來我幾乎都在發展「首席農婦」個人品牌。原因是我的農場規模無法終年穩定生產,農場品牌對於盤商是無意義的;反觀「首席農婦」這個個人品牌,我可以終年穩定地提供農產品的資訊,不會有斷貨的危機,這樣品牌的經營才有意義。

 

至於前輩卡位這件事,我們要先釐清自己的核心能力跟手上的籌碼。跟王如玄相比,我們這種小魯沒有黨證,又已經背了百萬貸款,很明顯就不能碰軍宅這門生意。

 

以我在農業圈為例,我的籌碼就是血淚經驗跟行銷能力,現在能做的就是觀察市場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朝這個方向發展下去。我也奉勸別浪費時間煩惱要如何創造差異,好好發揮自己的核心能力自然就會出現差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握拳)。

 

(林宏燦)
農業是一個相當競爭的行業,如何拉出自己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我認為要先了解自己有什麼,自己沒有什麼,接著就是挑自己擅長領域,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或許就能藉此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漫畫《足球風雲》中,藤田東高校的教練平松修有一句名台詞:「對於高中的足球員來說,與其耗費大半的時間去修正缺點,不如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並且發揮到淋漓盡致」。換個場景,我們對陳金鋒的印象是什麼,迅如疾風?銅牆鐵壁?還是台灣巨砲?個人品牌、行銷差異化的例子,其實往往就在我們的身邊,俯拾即是。

 

 

問:當初是什麼樣的契機離開原本的舒適圈去探索新的領域?如何下定決心,勇氣與動力從何而來?有想過失敗時該怎麼辦嗎?(骨科住院醫師)(超級媽媽)(醫療體系營運中心主任)(主治醫師)(驗證工程師)(口腔顎面外科研究護理師)

 

答:

 

(張子誼)
其實我是因為愛了農夫才踏入農業,至於決心跟勇氣和動力?應該就是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幸福,就這樣來到雲林了。

 

我畢業至今 12 年,已經在 5 個截然不同的產業打滾過,每次都是砍掉重練,好處是切換職場對我來講不是太大的問題;缺點是沒能在同一個產業深耕累積實力。

 

每次砍掉重練的成本其實蠻高的,以我第一份工作在公關公司的同期同事,有人現在是國際品牌的品牌副理;有人是廣告公司的副總監。人生有百種風景,就看你自己怎麼選擇了。

 

(林宏燦)
其實我並沒有「離開舒適圈」這種困擾。大學到退伍,一路跌跌撞撞,說是混吃等死實在不為過。從事農業,說穿了就是一連串的誤會而成,家裡剛好有地,剛好有認識很賺錢的農民,剛好政策有在推,日商的職務又剛好與我擦身而過,所以,跑去種田真的只是一連串的剛好而已。

 

至於擔不擔心失敗,我想這跟個人特質有關,我個人不會去擔心。這個行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獲利一定有方法,就看我能否去找到這個方法,將營運財報由負翻正。倘若如果真的失敗了,去日商應徵,出國當台勞,去當民代助理,或是乘著小發財,到深山裡去當採茶小肥肉,也應該還混的過去。

 

 

問:創業是辛苦的,當初決定踏出舒適圈創業,是因為對舊環境失望,還是對新生活充滿希望?如果是後者,當面對到創業的殘酷面,各位有過什麼樣的起伏跌宕呢?放棄穩定工作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血液腫瘤科醫師)(醫院社區醫學部組長)

 

答:

 

(張子誼)
是充滿希望,不然我這麼可能在 12 年之內待過 5 種產業,現在還很得意拿出來說嘴 XD

 

每次換跑道我不覺得我是放棄上一份工作,反而是我去選擇了下一份工作。但如果你是因為挫折或是低潮而離開現有的工作,我會覺得很可惜(其實我當年離開公關公司,就是這個原因)。

 

創業前我只要專注在我負責的工作,但創業之後我必須全面接觸,附加價值就是現實考驗會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當年看似工作表現很好,是因為自己能力很強?還是因為有同事主管老闆罩著?創業之後馬上見真章。以前天塌下來有大老闆頂著。

 

但創業之後,花種不好拍賣價格很低就直接影響到家庭的收支分配,這不是在開玩笑,每個月的貸款利息跟本金就是殘酷面(淚)。創業之後很感恩以前的老闆,這不是矯情,而是體會過就知道當老闆沒那麼容易。

 

(林宏燦)
我並沒有「踏出舒適圈」這個境遇,以前是運動傷害防護員,想得到的,就是當個體育老師或進職棒當防護員,但畢業時遇上了職棒簽賭,台灣的職棒低迷不振,整組壞了了(台語)。退伍後因緣際會認識一些農業相關的業者,因此進入了農業領域。

 

農業是一個大家都很「看衰」的行業,但這一行真的可以謀生獲利,賺錢的大有人在。只是這一行也很競爭,特別是設施花卉,不只跟島內競爭,還要跟國外競爭。也或許是一開始就面對著農場營運的壓力,加上多位優秀農業相關人士的指點,相較於其他同時期的創業者,本人算是相當幸運,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問:

  1. 怎麼構思起自己的另外行業?
  2. 怎麼訓練自己當老闆?
  3. 當創業時如何學會行銷自己的公司?(基金會執行秘書)

 

答:

 

(張子誼)

  1. 我建議先做好三件事:搞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 → 找到市場上還沒被滿足的需求 → 提供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

 

  1. 在可承擔的風險之下,自己下場玩一次是最直接的訓練。舉例來說,辦一場公開售票演講就是一種很棒的訓練。

 

  1. 在農業,以我的條件是選擇經營個人品牌,間接帶動產品。我的做法是鎖定幾位網路名人觀察他們在網路的經營手法,當然比較有效率的方法是上課,我會推薦新思惟的《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林宏燦)

  1. 多聽、多看,最重要的就是「多問」,累積足夠的資訊後,也才有辦法從千頭萬緒中找出機會。至於創業要成功,我認為還是要做自己擅長的事,但我這邊所說的擅長指的是「範圍」而非單一項目。例如,本人是棒球出身,針對「固定軸心、旋轉軀體」的動作非常熟練,也因此本人的桌球和高爾夫球的上手就非常迅速,但說起體操、韻律舞蹈我就不行。若要開第二、第三專長,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手上有些什麼樣的資源,自己還有哪些擅長的事。

 

  1. 說到老闆,老闆和員工不同的地方是要面臨營運壓力,最直接的就是金流的控管,各種成本、固定管銷、利潤餘額等,自己要當老闆,我認為第一步要會記錄各種財務收支。例如我在務農初期,看到存款簿裡的數字有增加就以為有賺錢,後來才知道那不過是自己的工資,要談農場獲利還早得很。

 

  1. 或許可以先從自己的親朋好友做起,拿出自己的專業,建立自己的形象,讓他們清楚地了解我在做什麼,並讓他們傳遞給他們的朋友知道。例如務農的第一年,我透過人際網絡,將小番茄賣給公司行號,並運用自己的網路社群經歷,在第一年就做起了農產品的網路宅配。此外,我也建議多和其他行業的人接觸,例如我是番茄農,我從種菜的身上學到產品分級與物流,我從蘭花的身上學到了管理經營,我從民代助理身上學到演講的技巧,我也從新思惟的《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中體悟到寫作的方法。每一個不同的領悟,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能夠讓你精進的東西。

 

 

問:身為一個個性完全不適合創業的人,沒有太大的企圖心,卻也不想只當個吃飽喝足的米蟲,在創業浪潮下該如何自處?目前想到解決方法有以下幾種,想聽聽老師們的意見。

  1. 完全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反正不創業也不會死,創業一不小心可能餓死。
  2. 找有創業企圖心的另一半,在幕後當個萬能小秘書?但和自已的伴侶工作其實是個很大的風險!
  3. 繼續精進自已的興趣專業,也許有一天會有伯樂想投資你,像吳宗憲發掘周杰倫一樣。
  4. 不要畫地自限,創業比你想像的多元,人人都可以是創業家,勇敢向前衝?很多最佳業務員也不是先天適合當業務,為了賺錢努力向前衝就對了?(電子業 Project Specialist)

 

答:

 

(張子誼)
建議精進自己專業的同時,主動把握表現的機會,很多跨界合作都是這樣開始的。

 

承接上一題的回答,先搞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 → 找到市場上還沒被滿足的需求 → 提供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

 

行動之前做好完整的財務風險評估跟資產配置,夢想固然美好,但沒錢吃飯卡費付不出來是會要人命的。夫妻一起創業,是家人也是同事,衝突是必然會發生甚至是常態。

 

我的做法是固定時段才討論公事,比方說白天工作的時間。如果是其它時段想談公事,我會先搞清楚對方的身心狀況,先口頭詢問對方意願,總是要人家願意跟你討論再講,不然公私領域混為一談很容易會把家人關係搞得很緊繃。

 

創業沒有固定的劇本,但我不鼓勵沒有任何評估單靠想像就貿然創業。

 

(林宏燦)
創業,講的是團隊運作。

 

就像是一支棒球隊,場上有投手、捕手、內野、外野,場下有總教練、投手教練、運動傷害防護員,甚至是幫忙提水、提便當、提行李的球僮。說起比賽的勝負,或許大家關注的是投手、中心打線,但別忘了,他們是在一個完整的團隊運作下才能有所發揮。

 

或許有人的終其一生努力都上不了投手丘,但說不定憑藉臂力與腳程,你是一位稱職的外野手。憑藉著優秀的選球與爆發力,你是一位重砲手。又或者,憑藉著對各個位置的了解,冷靜從容的態度,你跟我一樣適合幹運動傷害防護員。

 

當然啦,站在投手丘上是很耀眼,但是我非常享受隊友對我的信任與依賴。

 

 

問:

  1. 創業後曾經發生過什麼印象深刻的失誤嗎?如果時光倒退再來一次,如何避免這件事發生?
  2. 對於臺灣目前的環境,最想要改變的部分是什麼?或是最近有發現那些做不錯的轉變是什麼?(政府技佐)

 

答:

(張子誼)

  1. 失誤族繁不及備載(淚)。
     
    去年 7 月我們誤判採收時序,上完新思惟回到雲林的隔天,前輩來田裡關切採收進度看到一分地的花齊放但採收進度落後,馬上開罵。前輩離開之後我到躲在田裡大哭,哭自己搞不清楚狀況,也哭自己的積蓄付諸流水。
     
    那次慘痛經驗之後,我們主動請教其它農友的採收計畫,這也讓我們在今年 2 月決定蓋自己的包裝場讓產線流暢,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

 

  1. 希望台灣世代剝奪的現象能夠改善,資源可以合理分配。馬政府上任後積極經營與中國的關係,衍生出的社會運動讓我間接認識了現在的先生,真心感謝政府促成這段良緣讓我人生有了轉變。

 

(林宏燦)

    1. 說到失誤,我認為最要命的就是「在無知的情況下,蓋了一間不適合自己使用的溫室。」但這該怎麼說呢,也因為就這樣做了三、四年,才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溫室設施。
       
      如果能重來,這個問題我不去想,因為真的不能重來,我現階段能做的,就是把這些用錢堆出來的經驗傳遞出去,讓新進來的人不再犯下我們以前所犯的那些錯誤。

     

    1. 以台灣的農業來說,最需要改變的就是補助的濫發,像是耕鋤補貼、肥料補貼。例如每年上演的高麗菜崩盤,這種三流的戲碼之所以年年上演,追根究柢正是因為救濟補助的濫發。

     

     

    問:

    1. 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或猶豫是什麼?在那個當下曾經想過要回到原本的行業嗎?最後為什麼能夠堅持下去?
    2. 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或最想突破的部分是什麼?(政府技佐)(皮膚科醫師)

     

    答:

     

    (張子誼)

    1. 今年夏天蟲害,造成良率只有一成,半年的收入化為烏有,這是我目前遇過最大的打擊但也是一個轉捩點。
       
      這一年多來認識一群農業圈優秀的前輩,我對農業有了比較完整正確的觀念,其實這個產業有他發展的機會,端看你如何經營操作。
       
      所以挫折之後,我並沒有想要離開農業,而是開始思考我的優勢,農業之外的能力,比方說科學簡報、議題行銷、口語表達。這些能力乍看跟農業沒有直接相關,但機會常常從很奇怪的地方冒出來,發展自己的強項才是生存之道。
       
    1. 我最想突破的是跳脫舊思維,農業界已經有很多成功典範,但每個時代的環境條件都不盡相同,腦筋不夠清楚很容易就陷入模仿。

     

    (林宏燦)

    1. 務農後最大的困難,除了外在的政策之外,再來莫過於是自己的個性,務農之後才深刻知道本人不是那種能龜在田裡一整天的人。但「轉行」倒是沒考慮過,農業是一項從生產到銷售,非常大的領域,就找一個自己能發揮的舞台吧。

     

    1. 修正自我的缺點是一條路,將優點發揮到淋漓盡致,用優勢去彌補劣勢,或許這也是一條路。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