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陳昭賢 醫師
「從專業到創業」不是一條筆直的路
創業是在市場經濟中,能隨著時代進步的一種方式,新創的公司行號嘗試開拓新的疆界、拓展人類新的可能,而過時、僵化的體制或是行業被淘汰、成為時代的眼淚。
但是工業革命後的教育,讓我們成為教育生產線上的商品、進入社會後成為大企業中的一個齒輪;創業或許只是回家後,晚上躺在床上的白日夢。
在這個論壇中,總共有 11 位與談人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有的是因為他們的天賦與熱情、受到一股呼召 (calling);有的只是因為機緣巧合走上了創業這一條路。但這絕對不是一條容易的路,或許是本身或是環境條件不佳、目標難以達到或是其中有重重的障礙,讓他們的創業故事更顯精彩。
雖然論壇的題目是「從專業到創業」,但是在這一天中所看到的,讓我瞭解到創業的故事往往不是筆直的從專業到創業,或許會有岔路、或許會繞個彎、而更多的時候常會需要打掉重練、在創業中學習專業,而在最後回頭的時候,才知道打掉的東西對自己創業的幫助。不是說你有了專業就有辦法創業、也不是你會什麼專業決定能不能創業,而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來支持自己創業,並成在其中學習、成長、形成專業而被市場所接受。
學習問 Why,尋找自己的方向。
劉育志藉由寫作《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來探索自己由醫師成為作家的決心,而蔡依橙校長也在「理想給人動力,現實成就體系」中,以類似蘇格拉底辯證法的方式,藉由自問自答的過程,在回答問題中尋找自己的方向。
在填鴨式的台灣教育中,我們常常只是尋求標準答案,問的是 What,在兩位講者的故事中,我體會到要學習如何問 Why 的問題,並在回答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天賦和熱情、甚至是呼召,由 0 到 1 踏入創業的第一步。這是我在這場充滿精彩創業故事的論壇中,令人驚豔的收穫。
講者分享了平常沒機會聽到的故事
創業並不是一樁十拿九穩的生意,人多的地方充滿競爭,但是人少的地方充斥著各種不確定。創業的過程就是要想辦法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讓你的 idea 超越最低可行性的產品、達到產品與市場配適,在初始資金與熱情燒盡前能讓它可以自行運作,或是在其中可以產出現金流及補充逐漸熄滅的熱情,這不是一條筆直的路。
曾宣靈告訴我們如何由一個綜合天然果汁的概念,成為一家可以自行運作的店面;魏幸怡藉由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淺嘗創業過程的酸甜苦辣;張子誼願意與我們分享在跨行創業中以學費換取經驗的過程,這是相當難得的經驗,也是我們平常沒有機會聽到的故事。
最後我告訴自己,若不能開始,只是看了一場昂貴的秀。
追蹤新思惟國際